
售前咨詢
400-075-1863
售后咨詢
400-688-8750

蔬東坡微信公眾號
凌晨3、4點鐘,正是北京新發地正繁忙的時候,車來車往、摩肩接踵,北京新發地在中國農批市場的地位不可撼動,不單以規模來看,北京新發地不止于大,更如同食材大動脈一樣的存在,據統計北京市民80%的食材來自這里。
2018年北京新發地農產品交易額1080億元,交易量達到1698萬噸,在全國4600多家農批市場中,新發地市場交易額、交易量已連續14年雙居全國第一,是北方地區乃至全國農產品的風向標。 東坡學院此次邀請嘉賓即來自北京新發地,業內多有耳聞的北京新發地百舸灣農副產品物流有限責任公司的總經理韋玉華老先生,一位樸實的農民,在京打拼30年,一路摸爬滾打,成為了祖國大閱兵后勤供應的時代標兵。
新發地百舸灣倉庫一角
1.進京淘金的那年寒冬 擺個小攤,勝過縣官;喇叭一響,不做省長。? ??
? ——北方民諺,1988年?吳曉波《激蕩三十年》 吳曉波在《激蕩三十年》中對于第二個十年的開篇如上描述道,在這一年發生三件事影響了韋老往后的人生軌跡。第一件,“國退民進”潮興起,國家允許農民進城務工;第二件,國家提出建設“菜籃子工程”,“菜籃子”產品持續快速增長;第三件,中國央行推出住房按揭貸款制度,房地產市場持續走高。 這一年,正是中國經濟巨變的起始之年。 也就在這一年,韋老離開安徽老家一路北上。韋老告訴我們,自己至今都記得離開家的那一天。1988年正月初十,沒等過完闔家團圓的元宵節,便一個人偷偷的坐上了開往北京的1274次列車。 對于為什么選擇北上而非更近的南方,“老鄉看老鄉唄!”韋玉華說。 韋老回憶道,當時鄰村有幾個膽兒大的,跑到北京賣菜,春節回家個個一身呢子大衣,“當時羨慕得我呀,眼睛都看直了。” 也正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來自安徽、湖北的老菜農在中國農產品食品流通的大格局中,為南菜北運大工程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初到北京的韋老,依靠老鄉的幫助,從賣早點、炸油條開始干起,漸漸地在北京站穩了腳跟。幾年后,還開了一家像模像樣的酒店。 至于開始做賣菜生意,則源自另一次的時代大機遇。 1995年,新一輪“菜籃子工程”開始推行,“當時,為了平抑菜價,北京市政府號召批發市場直接把蔬菜運到社區,直供直銷。”韋老在電視上獲取這條新聞后,憑著南方人善經商特有的精明,加上老鄉的的影響,當即決定放手一搏抓住這個商機。 隨即,韋老牽頭組織幾名老鄉便干了起來,從大鐘寺農產品批發市場租了一輛貨車,每天拉滿滿一車菜,到朝陽區左家莊的一個小區去賣。“生意特別的好。從早到晚,菜攤子前一直整整齊齊排著四路縱隊,全是來買菜的周邊居民。”韋老高興且驕傲的為我們講述到。 在左家莊賣菜的一年,讓韋老深深地感受到北京人的情義。創業時,菜攤簡陋每天風吹日曬,買菜的大媽大爺會熱心送棉襖、送手套、送扇子、送飲料,讓一起買菜的兄弟特感動。 或許正是這樣的際遇,才有了后來服務于老百姓的百舸灣直通車。
2.便民菜店應運而生 菜攤子的生意干了6、7年,2003年,韋老和新發地市場合作開了一家配送公司。
2003年“非典”時期宣傳語
當年還有一件大事,那就是“非典”來了,很多地區人員流動受到很大限制,蔬菜生鮮市場供應鏈出現了斷裂。新發地農批市場失去以往的熱鬧,幾乎門可羅雀;另一端,超市蔬菜區貨架空空如也,食材緊缺,價格上漲幅度很大。 常見的小油菜,新發地整三輪車的買賣也就十幾塊錢,到了超市每斤都賣到十幾元。韋老看不下去,帶人開車再次送菜進小區,帶著口罩來買菜的老人,有些淚汪汪的看著菜車,那樣的眼神令韋老一生難忘。 受到“非典”期間賣菜經歷的啟發,當時,市民買菜多是到農貿市場和早市場,或者超市(價格較高),相反小區門口買菜點很少。 另一方面,自1988年經濟改革房地產市場走高以來,長達15年牛市高速發展,北京社區建設初具規模,形成了新的經濟單位體,為菜籃子進社區創造了變革的機遇。
有市場、有空間,韋老忽然想到:把菜店開到老百姓家門口,讓新發地市場的平價蔬菜直接進社區,縮減買菜賣菜雙方的距離,是否就解決買賣兩方的難題。 依然是說干就干他給當時主管商業的市領導寫了一封信提出這個建議。沒想到的是,不久后市領導便帶著相關部門到新發地調研了,“座談有兩小時46分鐘。” 調研后的結果讓所有人都很滿意,2004年北京市提出“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首次提出建設便民菜店的規劃。而韋老作為方案倡議者,在2004年、2005年兩年時間里,在朝陽、海淀、豐臺先后開了19家便民菜店。
3.北京“菜籃子”工程引領者 說到這兒,“北京‘菜籃子’的改革,也有我老韋的一份貢獻。”韋老又一次自豪的笑了。
新發地百舸灣蔬菜直通車
然而,韋老的貢獻何至于此呢!2010年左右,北京開始出現“最后一公里”菜價問題——產地批發價1元/斤的蔬菜,經過一層層流通加價,到了消費者手中往往就漲到三四元錢了。 韋老帶領百舸灣首先倡導“車載菜直銷進社區”的銷售模式,將產地的蔬菜直接運到社區來賣,盡可能減少中間的流通環節。“蔬菜直通車”首次亮相海淀靜淑苑小區,質優價廉的產地蔬菜受到居民歡迎。 近9年來,百舸灣車載蔬菜直銷已覆蓋到朝陽、海淀、西城、豐臺、石景山的270多個小區,覆蓋周邊小區600余個。 2015年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而組織的9·3大閱兵令人記憶深刻,新發地百舸灣配送公司作為主要的后勤保障服務企業。克服運輸和人工成本翻倍的困難,高標準完成食品安全保障和食材供應任務,并被授予“閱兵保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2019年夏天,隨著垃圾分類政策發布,韋老倡導發起“垃圾換蔬菜”的行動,百舸灣與一家再生物資回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回收車長帶回的可再生垃圾。
百舸灣蔬菜直通車所經之地,社區居民家里的廢紙、塑料瓶、銅鐵鋁等可回收垃圾,可以拿到蔬菜直通車換蔬菜、雞蛋或水果。借助垃圾換蔬菜,不僅能節省錢,還能體現市民的環保擔當,幫助市民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
4.信息化路程峰會路轉 可以看得出來,百舸灣作為生鮮配送行業領導者,除了思維超前之外,對于技術的應用更是重中之重。
2017年,百舸灣為了升級業務管理系統先和深圳某技術公司合作,合作2年中,因技術方產品登錄界面過多,操作繁雜;最關鍵的是進銷存管理功能數據經常出錯,導致賬目混亂;加上技術提供方重營銷輕服務,實施服務不到位,種種令百舸灣大失所望。
2019年國慶節前,百舸灣因業務量日漸增多,服務中的問題凸顯出來,看到周邊朋友同鄉都在使用蔬東坡,經商議最終選擇切換系統。
為了確保百舸灣順利完成閱兵期間供應的高壓任務,蔬東坡秉承“只有客戶成功了,蔬東坡才會成功”的客戶第一價值理念,蔬東坡項目組在簽約第2天便入駐百舸灣,完成前期數據遷移,通宵達旦陪同系統上線實測,在缺乏硬件設備的情況更是啟動緊急預案全力解決問題,最終在國慶訂單高峰期來臨前,實現舊系統平穩遷移與新系統如常使用。
蔬東坡成功實施取代其他廠家案例
至此,蔬東坡成功與新發地近3成食材配送企業建立合作,未來10年、30年,蔬東坡作為專業的生鮮供應鏈SaaS 軟件服務商,將不斷深耕生鮮流通信息化變革技術,共同攜手天下10萬+生鮮食配企業共建生鮮供應鏈生態圈。 5.激蕩三十年,水大魚大 這個時代從不辜負人,它只是磨煉我們,磨煉每一個試圖改變自己命運的平凡人。 ——2018年 吳曉波《激蕩十年,水大魚大》(2008-2018)
2018年,吳曉波在新作發布前請教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老師如何評價過去10年,周老師說是“水大魚大”,?水是指經濟環境、制度環境;魚是企業。2008年到2018年的10年間,中國變成了全球的第二大經濟體,“水大魚大”。 而對于發展滯后的中國生鮮供應鏈產業來說,過去30年亦是激蕩時光,大變革伴隨大機遇的崢嶸歲月。 中國農批看新發地,新發地就看百舸灣,除了覆蓋多區域眾小區之外,真正讓百舸灣享譽業內外,還是核心的B2B食材配送業務,目前已服務眾多餐飲及部隊企事業單位客戶,成為了一家年產值數億元的食配巨輪。
新發地百舸灣倉庫
再回頭看1988年的正月。 那年坐了一天一夜硬座一路北上26歲的韋老,火車轟隆聲中,從安徽含山縣來到了北京。面對陌生的都市,這位偷偷離家闖蕩的農村青年又興奮又茫然。因為害怕找不到工作,兜里僅剩的十多元錢怎么都舍不得花,攥在手心里被汗水浸濕。那時候的他絕不會想到,30年后的自己會在北京有這樣一番事業。 回顧這段奮斗的歷程,韋老說:“這一切,都要感謝改革,感謝這個時代!”。
馬上申請試用軟件功能 文末彩蛋,分享本文至朋友圈,添加sdp0328:
回復“試用”:免費體驗蔬東坡生鮮配送系統及試用功能;還可獲取更多生鮮行業資訊。 號外號外!!! 號外號外,11月22-23日,由東坡學院主辦的【百家爭鳴】生鮮供應鏈產業高峰論壇暨云菜集采聯盟啟動大會走進云南,匯集全國300+生鮮配送企業及生鮮相關行業代表,共同交流學習生鮮企業管理經驗、實戰演練、優秀企業參觀,并聯合云南蔬菜基地共創云菜集采聯盟,讓生鮮從業者更具議價話語權,讓農產品流通更簡單,更農民未來更加美好(報名活動可領取業內獨家《生鮮配送實操手冊》一本)。 等你跨出歷史性的一步,我在云南等你!
點擊下圖或“閱讀原文”,了解詳情↓↓↓